当前位置: 首页›› 新闻资讯›› 视频专区

CCTV新闻:我国启动“治未病”工程

浏览量:1276  发布时间:2015-05-07 05:08:41  

中医治未病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

“治未病”,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,它强调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平时的养护和调摄上,未雨绸缪,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,防止疾病的发生。在当代社会,面对医疗保健诸多问题的困扰,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,“治未病”的理念与实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治未病是医学的最高境界

“治未病”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。早在2000年前,《黄帝内经》即提出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

这是中医“治未病”思想最初的论断,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在此以后的漫长历史中,历代医家医著又不断将其补充完善,一直把“治未病”作为医疗卫生实践的理想境界,倡导惜生命,重养生,防患于未然。

从“治已病之人”前移到“治未病之人”,虽一字之差,却是力重千钧。其核心是把“治病救人”转向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。

“未病”能否等于“健康”

中医认为,“未病”包含无病状态、病而未发、病而未传几层含义。

首先,“未病”为“无病”,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,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。

其次,“未病”为病而未发,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。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,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,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“潜伏”时期,还没有达到“显化”程度。长期以来,人们对处于“病而未发”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,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。现在,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、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,已经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识别、诊断和治疗了。

再有,“未病”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。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,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,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,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“肝可传脾,当先实脾”以防之。

中医“治未病”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、平衡阴阳,通过预先采取措施,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,主要体现于“未病先防”“欲病早治”“即病防变”,从而达到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的健康状态。

相关文章